在中国的成语中,有很多形容人勤奋好学的词汇,其中“手不释卷”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对书籍的热爱,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么,“手不释卷”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它的典故又是什么?
手不释卷的含义
“手不释卷”字面上的意思是手不离书,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勤奋,几乎时刻都拿着书在读。引申开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成语典故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据记载,王肃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著名学者,他自幼酷爱读书,常常手不离书,即使在吃饭、睡觉时也不忘翻阅书卷。有一次,王肃的父亲王朗问他:“你为什么总是手不释卷,难道不觉得累吗?”王肃回答说:“我读书,就像饥饿的人吃东西一样,越吃越觉得香,越读越觉得有趣。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我怎么会觉得累呢?”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便用“手不释卷”来形容那些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人。王肃的这种精神也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一种值得学习的典范。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但“手不释卷”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退休老人,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专注,都能让人不断进步,提升自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不仅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人物案例
现代也有很多“手不释卷”的典范。比如,著名作家余秋雨,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经常手不释卷,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余秋雨曾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人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再比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不仅在航天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对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钱学森一生手不释卷,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手不释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手不释卷地读书,不仅能够提升自我,还能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让我们向那些勤奋好学的人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