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无遗利是什么意思?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成语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成语——"地无遗利"。说实话,次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说"地上没有遗漏的利益"呢,后来查了查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作为一个喜欢研究语言的小编,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地无遗利"到底啥意思?
先来揭晓答案吧,"地无遗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一寸土地是被浪费的。说白了就是形容一个地方资源特别丰富,利用率特别高,一点儿都不浪费。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三年》,原文是:"地无遗利,民无遗力。"你看,古人用词多精炼啊,八个字就把一个地方物产丰富、人民勤劳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成语背后的故事
说到这个成语的出处,还挺有意思的。当时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韩宣子去齐国访问,齐国的晏子接待他。韩宣子看到齐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就感叹说:"地无遗利,民无遗力。"意思就是齐国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人民也都勤劳工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很重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民的勤劳精神了。想想看,那时候可没有现代农业技术,能做到"地无遗利"真的很不容易。

现代社会的"地无遗利"
虽然这个成语出自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不是总说要"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嘛,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现代的"地无遗利"。
比如说荷兰的温室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高产,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地无遗利"吗?还有我们中国的梯田,在山区把每一寸能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种庄稼,也是"地无遗利"的典范。
古代"地无遗利" | 现代"地无遗利" |
---|---|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 结合科技手段提高产量 |
依靠人力精耕细作 | 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
单一农作物种植 | 多样化立体种植 |
容易混淆的几个成语
说到这儿,我得提醒大家几个容易和"地无遗利"混淆的成语:
1. "物尽其用":这个强调的是物品的充分利用,和土地没关系
2. "人尽其才":这个说的是人才的充分利用
3. "寸土必争":这个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争夺,不是利用
你看,虽然这些成语都有"充分利用"的意思,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地无遗利"专指土地的充分利用和物产丰富。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作为一个小编,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大家怎么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它是个褒义词,用来赞美一个地方资源丰富、利用充分。比如:
"这个农业示范园区真正做到了地无遗利,连边边角角都种上了经济作物。"
但不能用来形容人哦,比如说"他赚钱真是地无遗利"就不对了,那听着像是说这人太贪心似的。
从成语看中华农耕文明
其实"地无遗利"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咱们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命根子。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对土地的珍惜和充分利用。
这种思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你看现在提倡的"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不都是这种不浪费精神的延续吗?只不过从土地扩展到了各种资源。
我的个人感悟
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90后,说实话我对农耕没啥概念。但研究了这个成语后,我突然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每次回老家看到爷爷奶奶在院子里种的各种蔬菜,连花盆里都种着小葱,这不就是"地无遗利"的现实版吗?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人对土地的那种感情。我们点外卖、逛超市,食物来得太容易了。但通过这个成语,我似乎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根本的东西——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劳动的尊重。
成语的现代启示
后我想说,"地无遗利"给我们的现代启示其实很多:
1. 要珍惜资源,不要浪费
2. 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价值
3. 勤劳才能致富
4. 可持续发展很重要
在这个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地无遗利"的精神,不过这次的对象不仅是土地,还包括水、能源、原材料等各种资源。
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能体现"地无遗利"精神的例子吗?或者你们对这个成语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