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语录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章

天不老,情难绝。

这首词是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信念。 上片沉痛的回顾爱情遭到破坏,但无一语明说。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暗示,让读...

精彩语录 2025-07-14 6 0

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

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 1、给我智慧之泉的老师.是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2、呵...

精彩语录 2025-07-14 9 0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

精彩语录 2025-07-14 7 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

精彩语录 2025-07-14 6 0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一种孤寂忧愁“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

精彩语录 2025-07-14 6 0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因为给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面,风云...

精彩语录 2025-07-14 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