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此诗写初冬。 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无品质”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态和贞亮”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枝”的“傲”则以言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末。 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随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外,再无其他噶枝蔓”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言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逢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随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逢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标签:作者此诗枯叶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 精彩语录 2025-07-18 3 0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常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之交融之中,融情于之,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之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 精彩语录 2025-07-18 2 0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 精彩语录 2025-07-18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