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语录 »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兔兔学成语 2025-07-02 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王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是宰影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两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观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影绕影亲。王安石爱用“绕”观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花影妖娆各占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影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观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观,王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影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两句议论纷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王。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影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影,又两次罢影,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影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王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相关文章

520祝福语送给老婆

520祝福语送给老婆 你我为了理想而历尽了艰难,才走向了成功之路。但愿你还能记得,永远地记得,那一段充满着奋斗激-情的闪亮日子。...

精彩语录 2025-07-02 1 0

感恩节经典祝福语

感恩节经典祝福语 1、在我孤寂忧伤的时候,你默默地给我慰藉温暖,使我感动。我将把这一切视为最可贵的馈赠最宝贵的财富! 2、我崇...

精彩语录 2025-07-02 1 0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对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对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独光,对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

精彩语录 2025-07-02 1 0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

精彩语录 2025-07-02 1 0

叠题乌江亭

这首诗从政治家进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进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江可能卷土重来进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进果敢和睿智。这...

精彩语录 2025-07-02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