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语解释 »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早年即对民间文艺产生强烈兴趣。40年代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成为当时文艺界贯彻落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倡导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典型。建国后创作有长篇《三里湾》、《灵泉洞》(上),短篇《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等。“文革”中被残酷迫害致死。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说白念诵”和“宣讲口气”,主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写,注重从描写对象的“文化思想”传统中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所塑造的人物并不是时代所积极倡导颂扬的光芒四射的新时代的英雄,而是一些小人物的朴素、日常的方方面面。特别擅长刻画农村中一些具有小毛小病的“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赵树理也是延安中比较早地自觉关注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与农民思想实际、生活状况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的。这种关注与他富有个性和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一道,突显出了赵树理小说文本的时代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部分艺术风格、审美追求相互接近的山西作家所构成的一个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文学流派。除赵树理外,主要成员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其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有《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三年早知道》(马烽)、《宋老大进城》(西戎)、《老长工》(束为)、《奇异的离婚故事》(孙谦)、《七月的庙会》(胡正)等。 “山药蛋派”的文学理论起源于四十年代赵树理组织的通俗文化研究会以及集体撰写的《“通俗化”引论》。它所提出的“文化大众化”和“新启蒙”的思想主张,成为这些作家自觉的艺术实践的旨归。“山药蛋派”的写作在五六十年代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流派风格。其主要特色是围绕正在发生变革的农村生活和变革中所出现的新人物(既有先进人物,也有中间人物和后进人物)、新思想、新问题来展开的。注意在农村政策和现实缝隙之间,寻找人物和主题的叙述可能;小说大多具有大众化、日常生活化和地方特色;语言注重口语化,貌似朴拙而又略带诙谐;刻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新时代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相关文章

俯仰之间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俯 (fǔ, 俯fǔ向下,低头,与“仰”相对:俯身。俯视。俯瞰。俯首。俯临。俯拾即是。俯...

词语解释 2025-08-08 3 0

温是什么意思

不冷不热;暖:~带。~泉。 温度:体~。高~。低~。 稍微加热:~一锅水。 复习:~课。 性情平和:~和。~柔。 同“瘟...

词语解释 2025-08-08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