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完"是什么?历史背景大揭秘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完璧归赵"。每次听到这个成语,我都在想,这个"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完整"的意思吗?还是别的什么?而且这个故事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呢?作为一个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小编,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探索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完璧归赵"中的"完"到底啥意思?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完"字的含义。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以为就是"完整"的意思,毕竟"完璧"嘛,就是把完整的玉璧归还给赵国。但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这个理解虽然不算错,但不够全面。

"完"在古代汉语中确实有"完整、完好"的意思,但在这个成语里,它更强调的是"保全、使不受损害"的含义。也就是说,蔺相如不仅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了,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保护了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使它免遭秦王的抢夺或损坏。
所以啊,"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中的"完",既有"完整"的意思,也有"保全"的深层含义。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立体了?
历史背景大起底
要真正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咱们得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具体来说是公元前283年左右。那时候的中国可热闹了,七个大国打来打去,史称"战国七雄"。

国家 | 实力 | 特点 |
---|---|---|
秦国 | 强 | 野心勃勃,想统一天下 |
赵国 | 较强 | 军事力量不错,但不如秦国 |
其他五国 | 较弱 | 各自为政,互相牵制 |
当时秦国已经是强大的国家了,秦王嬴稷(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野心勃勃,想方设法要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而赵国在赵惠文王的统治下,国力也算不错,特别是赵国的军事力量在名将廉颇的带领下相当强悍。
在这种背景下,秦王听说赵国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就打起了坏主意。他假惺惺地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玉璧,实际上是想空手套白狼,既得到宝玉又不给城池。
蔺相如的机智表现
这时候,咱们的主角蔺相如闪亮登场了!他原本只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但因为才智过人被推荐给了赵王。面对秦王的阴谋,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后,蔺相如果然发现秦王根本没有诚意用城池交换玉璧。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只顾着和大臣、妃嫔们炫耀,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这时候蔺相如急中生智,说玉璧上有个小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等玉璧回到手中,蔺相如立刻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大王想要强夺这块玉璧,我的头现在就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玉璧撞碎,只好假装答应他的条件。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可信,就要求秦王斋戒五天再正式交接。利用这段时间,他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等到交接仪式时,蔺相如坦然告诉秦王玉璧已经安全回到赵国,并义正言辞地指责秦王没有诚意。秦王虽然恼怒,但考虑到直接动武会影响秦国形象,终只好放蔺相如回国。
成语的现代启示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太多了!它展现了弱国面对强国时的外交智慧。赵国虽然不如秦国强大,但通过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仅保全了国宝,还维护了国家尊严。
蔺相如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在现代职场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候就需要蔺相如那样的智慧和勇气,既不卑不亢,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秦王因为缺乏诚信,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蔺相如因为信守承诺,不仅完成了任务,还青史留名。在现代社会,诚信依然是立身之本啊!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
1. 和氏璧的来历:这块宝玉可不简单,它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卞和两次献玉都被认为是骗子,还被砍去了双脚,直到楚文王时期才被确认为真宝。后来这块玉辗转到了赵国手中。
2. 蔺相如的后续:完璧归赵后,蔺相如得到赵王重用,官至上卿,与廉颇同列。后来还留下了"负荆请罪"的典故,展现了将相和的美谈。
3. 秦王的结局:虽然这次没能得到和氏璧,但秦昭襄王后来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 和氏璧的下落: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不过这个说法缺乏确凿证据。
结语
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更加生动有趣了?一个小小的"完"字,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下次再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你一定能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刻!
话说回来,如果你是蔺相如,面对秦王那样的强权,你会采取什么不同的策略吗?或者你觉得在现代社会,这个故事给我们大的启示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