嶙峋的意思和用法:这个词儿可不只是形容山那么简单哦!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嶙峋"这个词儿。说实话,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某种特别凶猛的动物呢(笑)。后来才知道,原来它形容的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形态。作为一个喜欢咬文嚼字的小编,我觉得"嶙峋"这个词特别有画面感,用好了能让文章增色不少。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又能形容哪些东西呢?咱们慢慢道来~
嶙峋到底啥意思?
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嶙"指的是山势高峻的样子,"峋"也是形容山石突兀不平。两个字合在一起,意思就更加鲜明了——形容山石、建筑物等突兀高耸、参差不齐的样子。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它的用法可不止于此哦!

我查了查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么解释的:"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但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太"教科书"了,不够生动。要我说啊,"嶙峋"就是那种看起来特别有骨感、棱角分明、凹凸不平的样子,给人一种粗犷、硬朗的感觉。
嶙峋的经典用法
1. 形容山石地貌
这应该是常见、原始的用法了。想象一下那些没有植被覆盖的石头山,一块块大石头突兀地耸立着,边缘锋利,表面凹凸不平——这就是典型的"嶙峋"。

比如:"黄山以奇松、怪石闻名,那些嶙峋的巨石仿佛被天神随意堆砌而成。"看,这么一写,是不是立刻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黄山的奇特景观?
2. 形容建筑物
有些建筑设计师就特别喜欢用棱角分明的设计语言,这种建筑也可以用"嶙峋"来形容。比如现代建筑中常见的那种由多个不规则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建筑。
举个栗子:"这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外观嶙峋,几个不规则的几何体块相互穿插,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么一描述,建筑的形象立马就立体起来了对吧?
3. 形容人的身体
这个用法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其实特别形象!可以用来形容人特别瘦,瘦到骨头都突出来的那种状态。
比如:"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他瘦骨嶙峋,肋骨一根根清晰可见。"哇,这么一写,画面感太强了,是不是有点心疼?
4. 形容树木枝干
有些老树的枝干扭曲盘旋,表面凹凸不平,也可以用"嶙峋"来形容。
举个例子:"这棵百年老槐树枝干嶙峋,树皮皲裂,却依然顽强地抽出新芽。"看,是不是特别有沧桑感?
5. 形容抽象事物
这个就比较高级了!"嶙峋"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嶙峋的现实"、"嶙峋的真相"之类的,表示这些事物像嶙峋的山石一样坚硬、难以改变或接受。
比如:"当他终于面对这嶙峋的真相时,的借口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么用,是不是特别有文学感?
嶙峋的近义词和区别
为了更准确地使用"嶙峋",咱们得知道它和其他类似词语的区别。我整理了一个小方便大家对比:
| 词语 | 主要意思 | 与"嶙峋"的区别 |
|---|---|---|
| 嶙峋 | 形容突兀不平的样子 | 强调棱角分明、骨感 |
| 崎岖 | 形容道路不平 | 更侧重于行走困难 |
| 陡峭 | 形容坡度大 | 强调垂直方向的坡度 |
| 突兀 | 形容突然高起 | 不一定有棱角感 |
| 参差 | 形容长短不齐 | 更侧重于排列不整齐 |
看明白了吗?"嶙峋"特别强调那种棱角分明的骨感,这是它独特的地方。
如何用好"嶙峋"这个词?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觉得用好"嶙峋"需要注意几点:
1. 注意对象:不是不平整的东西都能用"嶙峋"形容。它更适合形容那些有棱有角、骨感强烈的事物。比如你可以说"嶙峋的岩石",但一般不会说"嶙峋的土坡"。
2. 把握程度:"嶙峋"形容的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状态,轻微的凹凸不平可能不太适合用这个词。比如脸上有点皱纹就不能说"面容嶙峋",那太夸张了(笑)。
3. 注意语境:在正式场合和文学作品中用"嶙峋"会显得很有文采,但在日常口语中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做作。比如你跟朋友说"哇,你近瘦骨嶙峋啊",朋友可能会觉得你在损他(虽然你可能是关心)。
4. 搭配词语:"嶙峋"常与"怪石"、"瘦骨"、"枝干"等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搭配会让表达更自然。
嶙峋在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小编,我发现很多作家都特别擅长用"嶙峋"这个词来营造氛围。比如:
1.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虽然没有直接用"嶙峋",但这种文风与"嶙峋"所传达的硬朗感很相似。
2. 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写道:"这时候,正是山石嶙峋处,忽然闪出一点两点星火似的红光。"——这里的"嶙峋"用得恰到好处,既描绘了山势,又为后文的"红光"做了铺垫。
你看,大作家们用词就是讲究!咱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精准用词的方法。
我的一些使用心得
经过这么久的写作实践,我对"嶙峋"这个词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使用心得:
1. 慎用于形容人:虽然可以形容人瘦,但"瘦骨嶙峋"这个词有点太直白了,可能会伤人自尊。我一般只在描写极端情况或者历史人物时才会用,比如描写饥荒时期的灾民。
2. 多用于写景:在描写自然风光时,"嶙峋"真的特别好用!特别是那些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用"嶙峋"来形容特别贴切。
3. 可以活用:有时候我也会把"嶙峋"用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嶙峋的思绪"、"嶙峋的往事"之类的,只要上下文合适,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4. 注意节奏:"嶙峋"这个词本身读起来就有点"嶙峋"的感觉(笑),所以在句子中的位置很重要,放在节奏感强的位置会更有力量。
常见错误用法
作为一个经常帮别人改文章的小编,我发现"嶙峋"这个词经常被用错。这里列举几个常见错误:
1. 形容柔软的东西:比如"嶙峋的云朵"——云哪有棱角啊!这种用法就很不合适。
2. 形容轻微的不平:比如"这条小路有点嶙峋"——除非是特别崎岖的石板路,否则用"崎岖"更合适。
3. 过度使用:有些作者为了显示词汇量,在一篇文章里反复用"嶙峋",这样反而会让读者审美疲劳。
4. 搭配不当:比如"嶙峋的笑容"——笑容怎么能是嶙峋的呢?这种搭配就很奇怪。
记住这些错误用法,咱们就能避免踩坑啦!
嶙峋的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一下,"嶙峋"这个词其实还承载着一些文化内涵呢!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那些嶙峋的山石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瘦骨嶙峋的形象,在古代文人笔下又常常与清高、不屈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比如郑板桥画的竹子,竹节嶙峋挺拔,正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格写照。还有八大山人笔下的怪石,嶙峋奇崛,反映了他孤傲的个性。
所以你看,用好了"嶙峋"这个词,不仅能描绘形象,还能传达深层的文化意蕴,多棒啊!
后的小测试
说了这么多,考考大家:下面哪个用法是正确的?
A. 她穿着一件嶙峋的连衣裙
B. 湖面上嶙峋的波纹荡漾开去
C. 老人嶙峋的手紧紧握住拐杖
D. 小猫嶙峋地蜷缩在角落里
答案是C哦!其他几个选项要么形容的对象不对,要么搭配不合适。你答对了吗?
1.--
说了这么多关于"嶙峋"的事儿,你平时会用这个词吗?有没有见过什么特别"嶙峋"的景观或者事物让你印象深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者使用心得,咱们一起探讨这个有棱有角的词语!
